2018年,我在一家陶瓷卫浴公司(主要生产马桶、陶瓷脸盆)辅导其生产管理效率提升。6月17日上午,其总经理候总打电话通知,下午有一品质分析会,邀请我参加。
会议上,品质部经理介绍了本次的品质会议议题,主要是生产1线(其两条线,生产模式、条件基本一致),从6月15日以来,产品釉面落脏达到15%,平时的控制标准在3.5%,而且一直控制的很好。
他们开始分析,利用平时我们教的技巧柏拉图,鱼骨图等工具,对数据展开,最后,生产1线和品质管理部门一致都把矛头指向坯湿。从6月15日开始开始下大雨,抽测10个粗坯产品,标准要求坯湿标准在3%以下,现在平均在3.8%,所以,现在大家找到了原因,釉面落脏多是因为天气,怪老天爷。和大家都没关系,大家都长出了口气。只有总经理一个面色沉重。
总经理问我:“刘老师,你怎么看?”
我苦笑着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请问,老天爷给1线下雨,难道没给2线下雨。”
“你什么意思.”
“你们看一下2线的落脏推移图,三天来非常稳定,从3.1%到3.7%不等,如果从统计学角度看,它是正常的,请大家去抽取2线的坯体10例,看坯的干燥度是多少。”
品质管理部门行动力很强,一个小时后,结果出来,2线的坯体湿度平均在3.9%,竟然比1线的还高。
大家本以为这个会议把矛头指向天气就完事大吉了,现在却陷入了沉思。“那么我想问一下,1线和2线的生产装备、条件都一样,区别在什么地方?”
“啊,我想起来了,2线的经理大声说:“我们在一周前换了湿气喷嘴。”“那是个什么东西?”“就是排湿用的真空吸嘴。”“哦。”大家好似恍然大悟了。
于是总经理安排生技部门把1线的湿气喷嘴换掉。并安排品质管理部抽取实际数据48小时。
6月19号下午,数据出来了,1线的落脏仍然在14.5%左右,大家又陷入困境。
“请大家去现场再看一下这两条线的所有数据,是否是一样的,有哪些生产因素是不一样的?装车的手法、条件的设置、窑炉的温度爬升曲线、作业前的检验等等,请大家分成两组,把这些数据抓取出来,特别查一下窑炉的行车记录表。”
分成两组后,到了下午5点时,大家又回到了会议室,把抓取的数据进行对比,发现装车的手法是一致的、窑炉的温升爬升曲线是一致的、作业前的检验、作业后的清理、窑炉窑头的清理都是一致的。“可能是老天爷偏向2线吧!”1线的经理嘟囔了一声。在座的各位哄然大笑。
“刘老师,我发现了一个情况,两个车间不一致.”工艺科的小王弱弱的说了一句。
“什么情况?”大家都问
“1车间的进车速率和2车间的不一致”小王说
“瞎扯,工艺又没规定必须一致,你们说可以根据产品数量调整窑车的速度。”1线经理大叫。
“有数据吗?”我问。
“有,我查了一下他们的窑车行车速度,1线的从10分每车到5分每车不等。但2线的一直很稳定,在7-7.5分每车。这是两线的行车速度表,请大家看一下。”
我看了一下两线的行车记录表,却实存在很大的差异。那是不是这个原因呢?1线经理还在争辩着,行车速度不会影响,起码不是落脏的主因。
“那么,何不试一试,1线把行车速度均衡化下来,7分钟进一车。咱们观察一下,又不会影响什么。”我说。
“那我们交坯的时间点不一样,进车的速度当然不一样,这样会影响我们的生产进度。”1线经理说。
“那就先这样吧,按照7分钟进一车的速度,不行我和你们上个车间协调,让他们以6-7分一车的速度给你们交坯。”候总终于发话了。
最后,会议决定让工艺部和品质部两个部门监督1线进车速度和产品质量统计,跟踪48小时,并统计落脏不良。
6月22日上午,1线数落脏数据出来了,48小时的落脏数据应声而降,平均在3.8%左右,虽然没达到一直以来的控制水来3.5%,但大为下降。
该公司对进车的速度进行了标准化。再往后3个月的数据一直非常稳定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,最后得到了解决。从以上的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,品质管理有时真的需要深入到现场,发现细枝末节的变化,对变异进行管理,才能达到品质的提升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深蓝动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