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天,在看《大秦帝国第一部》,也就是《大秦帝国之裂变》,主要是讲商鞅变法的之路。虽然商鞅变法这段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,但纵观古今,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。
首先,企业要善于选人用人,不拘一格,并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
秦孝公即位初时,秦国困难重重。刚刚结束与魏国的战争,国力虚弱,摇摇欲坠,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,准备分秦,内外堪忧。为了秦国的生存,秦孝公大召天下贤士、六国学子,入秦为官。但是秦孝公招纳人才的方法比较特别,不像当时大部分国家那样,到了之后就封官加爵,而是让前来面试的各位学子到秦国民间走访,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,制定治国策略,最后再确定职务。
在当时的情况下,这是一种选人的好方法。一方面可以察看个人的态度,是否务实,是否有真才实学,另一方面也让新来的人员更加熟悉环境,了解秦国的实际情况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不少来秦谋官的学子认为入朝即应为官,就接受不了这样的安排,纷纷离去。虽然如此,秦孝公对这些人并无责怨,反而送其黄金资助其前往他国。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,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了好口碑,使秦国人才更加凝聚。
后来,卫鞅脱颖而出,经过他对秦国三个月的走访实践,以及独特的法家思想,深深的打动了秦孝公。他们连谈三天三夜,秦孝公决定实行变法,以法制国,并立下了“君臣相知,永不相负”的誓言。在此之后的二十年的变法途中,秦孝公确实信守誓言,给卫鞅无限的信任与支持,尽管阻力重重,却仍力挺卫鞅,给其坚强后盾。即使因变法所需给予秦孝公长兄以劓刑,甚至致使太子被流放,秦孝公也从未动摇过对卫鞅、对变法的支持。
第二,企业要有中流砥柱——有力的中层管理者。
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企业中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。对于企业来说,高层定方向战略,如果没有合适的有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去推动落实,所有的战略、制度、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,难以落实。中层是高层、基层的桥梁,是企业的中流砥柱,是推动者,是执行者。从大秦帝国中可以看出,卫鞅的团队就是这个国家的有力中层。
第三,国家要依法治国,企业也要以法治企。
国家经常宣传要依法治国,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。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亦然。一个企业在创业阶段,生存为主,业绩为主,人少好管理,可以人治。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,人治将不能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,导致无序化。这时候要进行法治,也就是靠制度去规范员工的行为,让员工依制度流程行事,养成良好习惯。
而一个企业的制度的建立与执行,要经过“有、知、信、行”四个阶段,首先就是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规范制度、流程,做到有法可依。其次要让员工知道这些制度流程,对员工进行宣传培训,并检查其是否确实知道明白。第三要让员工信服,也就是让员工相信必须要按所定的制度流程执行,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来实现,记录关键事件,并进行处理。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讲的以儆效尤----杀鸡给猴看。最后就是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过程,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,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正常行事,正常工作。
第四、企业运行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力。
《大秦帝国》中商鞅变法的过程中,为推行新法,有不少人受到严厉刑罚。其中不乏王公贵族,甚至是国君的亲哥哥和太子,新法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,阻力重重,即便如此,秦孝公和卫鞅也丝毫没有动摇之心,坚持不折不扣的推行新法。
目前,在企业中流行执行力培训,高层管理者普遍反应企业的执行力差,好的计划方案、制度流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,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,最后不了了之,坚持不下来,受到阻扰或反对意见就不得不"流产"。
要使企业执行力得到提升,则需要以下几点:一是上下同心,坚定信念,尤其是高层和中层要达成一致,制定好的规则计划等要义无反顾的执行到底,不能半途而废,虎头蛇尾。二是要有监督检查机制,我们常讲,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,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,要有监督检查的人,要有监督检查的办法以及奖惩办法。
三是法律面前,人人平等,对国家如此,对企业也是如此,所有人员都必须一视同仁,不能凌驾于“法律”之上,包括制定者,也包括管理者。
第五、组织变革出新需要一步一步进行。
商鞅变法中,颁布第一部法令后,秦孝公让卫鞅暂停颁布第二部,让朝野上下,百姓先逐步消化新法,然后逐步推行第二部法令、第三部法令。在企业中变革及管理也是如此,没有哪个企业凭着一人、一句话、一个制度能改变当前的状况,而是需要逐步推进,逐渐产生变化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深蓝动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