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家企业,真正实现了管理上的极度精简高效,让我印象深刻。
这家企业处于一个小众成熟市场,老板虽然学历很低,但为人厚道,是从最基层摸爬滚打干出来的,非常重视诚信,打过交道的有口皆碑,而且有着行业内不多的设计优化团队,可以提供前端增值服务,同时工厂快速交付、综合成本低等优势明显,逐渐成长为业内领先者。
老板直言:我们没有销售,基本都是对方主动找我们。
有什么经营窍门吗?
“就是做减法,凡是和业务、生产无关的,能减就减”,老板也很直接。
确实是这样,这家企业除了业务价值链紧密相关的工作,其他基本没有,因此这家企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真的实现了高度精简。
我们了解到,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:厂长母亲生病住院了,厂长不在,生产排产、材料、人员安排、配送就乱套了,结果整个工厂停工2天,最后工厂派了一名员工去医院照顾,把厂长替回来才恢复正常。
“风险也没那么大”,老板说,“事情凑巧了,我也不在,其实厂里面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搞定,所以这方面的风险还是可控的。”
那么找我们做咨询的目的是什么呢?
老板也说不出非常明确的问题,但基于业务的敏感性,感觉目前的市场越来越同质化、价格不断下探,因此企业需要做出一些改变,目前方向也有了,一个是前段设计市场,一个是业务较为相近的新市场。
老板举了两个例子:
1.关于设计团队
原来的工作就是设计优化,主要是以规范调整、快速出图为主,所以岗位安排非常紧凑,工资也是计件。
现在是要真正的设计开发了,遇到的情况差异较大,有一些订单需要和客户进行较为深度的沟通,做一些个性化设计,费心费力不讨好,员工就不乐意接了。
2.关于新市场开发团队
请了一个团队来做开发设计,已经三、四个月了,目前原型马上出来了。但原来的团队很有意见,说他们每天好像没有做什么事情,进展很慢,工资标准却定得很高,心里不平衡。
换言之,原来的员工都是属于工作较为标准化、干活麻利的类型,在新形势下,好像不太适用了,那么原来的极致减法还能这样坚持吗?需要怎么调整呢?
图片来源于unsplash.com
所以,关于部门、人员精简的话题,需要我们辩证看待。就像上文中的企业一样,精简只是一种手段,这种手段是否有效,必须看是否与业务特点相符,成熟业务有效也不一定在新业务上能够应用。
现在我们做一个总结如下:
1.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高度精简?
①行业发展成熟,意味着业务高速发展的可能性较低了,企业不需要人员冗余去力图发展,同时行业内熟手很多,随时可以挖人补位。
②业务高度成熟,意味着标准化程度高,流程成熟,对员工素质能力的依赖度较低,员工可替代性较高。
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?如果与快速交付、标准化、成本领先等相关,则较为适宜采用;如果重在创新、质量,可能就不太适用了。
2.如何实现精简高效?
①业务聚焦
业务越聚焦,则内部工作越有高度的一致性,就容易实现精简高效;如果企业存在多条业务线,而且每条业务线差异很大,则很难实现整体管控的精简高效。
②优化业务价值链
在业务聚焦的基础上,对整个业务实现的过程进行深度分析,提取关键点,确定一条最优的实现路径。
③流程优化
流程优化的作用主要有两点:消除员工个体差异所造成的操作偏差,不论谁做都能用规范的操作实现效率最大化;通过对流程价值的分析,砍掉对业务实现没有帮助的无效工作,从而减少浪费。
④专业分工
专业分工能够让员工效率最大化,减少失误,当然过度分工也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。
⑤标准化
标准化能够降低工作对员工能力的依赖。
⑥数字化、智能化
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,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生产型企业效果很明显。
3.警惕过度精简带来的危害
应当保证核心岗位要有替代方案,也就是常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AB角。案例中的这家企业为什么能够成功实行极致减法?背后其实是行业成熟、老板随时可以补位。
如果这家企业规模再扩展,这种做法其实就非常危险了,当老板无法补位时,可能在很多地方会失控。
当这家企业进入不同业务领域时,也会发现,这种做法可能也会不再适用了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深蓝动态!